查看原文
其他

【D调法务】热爱、坚持、有为、有位——张伟华先生专访

2016-12-24 张咪娜 D调魔法学园



国有企业主导着我国的经济命脉,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国企的地位和作用仍至关重要,这离不开其内部的生产管理和外部的开拓发展。在国企内部有这样一群人,当公司面临风险时,需要他们出具意见;当公司蒸蒸日上时,他们仍需要做好防控;每个部门运转的背后都有他们的支持和奉献。

 

这样一群人就是国企法律顾问。从2002年我国开展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试点以来,企业法律工作已经走过了十几年不平凡的历程。而十几年前,一位年轻的法律人开始在他热爱的国企油气领域从事海外并购业务。十几年的经历已经使他意识到:无论走到哪里,他始终热爱这份行业,并会一直坚持下去。本期是“D调法务”系列文章的开篇之作,小编荣幸地邀请到了曾就职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张伟华先生,与我们分享国企法务历程的体验与感悟。

 

一、嘉宾简介

 



张伟华先生,70后,知乎大V(知乎Zhang Leslie),现任香港某上市集团副总经理兼总法律顾问。张伟华先生曾就职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直属的特大型国有企业、中国最大的海上油气生产商,《财富》500强位列第109位,以下简称“中海油”),任法律部项目管理处处长,参与了中海油过去十几年众多的海外并购业务。他曾被世界知名法律权威咨询机构Legal 500评为亚太地区最佳公司法律顾问之一,被国务院国资委聘为涉外法律专家,同时担任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兼职教授。张先生曾出版两本海外并购实务书籍:《并购大时代:资本的谋略与实战》和《海外并购交易全程实务指南与案例评析》,均已上市。

 

二、经验分享

 

(一)入职经验

 

Q1:以中海油为代表的大型国企的法务/合规部门对应聘者的考核方式是怎样的?能否分享一下您的求职历程及您所知的最新招聘流程?

 

我毕业时并不是先在中海油工作,而是通过校招去了中石油。校招首先是报名,然后参加考试,包括笔试和面试。我当时笔试和面试考了第一名就被录用了。我在中石油和中信这两家央企分别工作过一段时间,不久之后,又通过面试进入中海油。

 

中石油的招聘中,我当时报考的是海外并购法律支持。因为是十几年前的事情,记不清当时中石油笔试的具体内容了;但比较强调英语能力,应该包括法律问题,比如合同、英文回答之类。笔试通过以后,才会有面试资格。电话面试通知采用英文,后来面试的时候被告知:这个岗位需要较好的英文能力,所以用电话先测试一下;有些人英语不过关,在电话中没有听清楚问题,就直接被刷下去了。我个人英语水平一直都还行,大学期间还获得英语竞赛全国一等奖。电话面试被筛选出的人才能参加正式面试,正式面试采用中英文。

 

Q2:您曾在中海油参与了十几年的海外并购业务,请问这一业务对应聘者的外语水平及海外留学背景是否有要求?

 

进入央企难度较大,特别是这种烟草、电力、油气一类。当时和现在对学历的要求都是硕士研究生。我们那个年代(大概2003-2004年)毕业生求职的倾向还是公务员、法院、央企,然后也有律所、民企、外企这类。当然也有人选择去国外读一个LLM,后来去外所。

 

除了研究生学历这一要求,以现在的标准看,央企法务招聘时对学校背景、在校成绩、笔试和面试表现、应聘者的综合素质(比如亲和能力、应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都有要求,具备海外留学经历可能是加分项。从企业的角度而言,是否聪明、是否能干、性格如何都是考虑因素,最主要是考察应聘者是否适合这个岗位。但是,从石油系统来看,目前央企总部一般不直接招应届毕业生,基本上都要求具有工作经验,下属二级单位可以招应届毕业生。我离开之前,中海油总部目前不招应届毕业生。当然有一些央企的总部也招应届毕业生,这主要还是看各个公司的要求和需求。招聘时会根据部门需要,要求应聘者具有不同时间长短的工作经验。如果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直接在央企的机关里面做工作的话,对年轻人有一定弊端:第一,比较虚;第二,年轻人也不容易做好,毕竟机关工作是做一些管理和更高层面的工作。我觉得,中海油的这一规定也是有合理性的。

 

总体而言,央企机关的总部既要求学历背景,也要求工作经验;既要能干得了实务,也要能做得了“上得台面”的务虚工作。

 

(二)工作体验

 

Q1:以中海油为例,据您了解,国企一般是否提供专门针对新入职员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如果有,针对法务部门而言职业技能培训涉及哪些方面?

 

其实,很多技能更多是在工作当中学习。一开始工作的时候,基本上是先把你分到某个具体的处室做具体的工作,可能会有人带着做一段时间,但大多数的东西还要靠自己的观察、学习。相对而言,公司法务的培训没有律所完善。律所在知识管理方面的经验比较丰富,个人也能够学到很多东西。国企中的法务培训相对而言没有那么体系化、系统化。当然,国企的平台不错,不少律所会经常与国企法务之间进行培训交流,这也是一个学习的机会。这几年来,国企开始逐渐有意识地开展培训,主要是针对业务上的需求。比如说中海油前几年组织过普通法下的系统培训,由企业出资,通过选拨,把职员送到英国、美国培训1~3个月。但总体来看,国企中针对专业方面的系统培训相对较少,主要靠个人的积累、总结、成熟、成长。

 

Q2:您已积累了十几年的海外并购业务的实战经验,并出版了《海外并购交易全程实务指南与案例评析》和《并购大时代:资本的谋略与实战》2本跨境并购实务经验书籍,但对于刚接触法务工作的法律人而言,他们一开始需要学习哪些内容,以及从事的初级工作包括哪些?是否区别有无工作经验而不同?

 

我觉得初级法务工作者一开始学习的内容主要是把交给自己的工作做好,然后在工作中学习到相应的内容。法务工作有具体的专业区分,比如纠纷诉讼、合同审查、项目法律支持,或者企业的工商登记、证照变更等一些传统公司法律事务等。当然公司法务内部专业区分要看公司的行业或者性质,有些公司可能没有区分得那么细。

 

初级法务工作一般涉及常见的工作,比如审查合同、合资/合作项目、处理纠纷诉讼、出具法律意见等基本工作。逐渐地,如果再专一点、精一点,可能就需要参与具体的大型项目工作,从头到尾为一个大型项目提供具体的法律支持,跟技术人员、商务人员、项目管理人员一起做法律工作。这种在项目上工作的经历,总体来说是更锻炼人的。

 

对于有无工作经验的区分,一般有经验的人可以直接上岗。对于没有经验的人,公司一开始不可能让你独当一面。从公司的角度而言,首先要看个人能力是否积累到独自处理法律事务的程度。如果还没有达到独当一面的程度,就需要跟着去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等到慢慢成熟、成长之后,才能把更难、更重要的工作交给你去做。对于市场上一些有经验的人才,如果真的能把事情做得比较好,或者让你进来熟悉一下公司行业的特性之后,就可以独立地做工作了。法律工作总体来看,要有制度、要靠管理,但具体到事情上面,基本上还是专业人员的专业工作,因此工作能力、工作经验很重要。

 

学校里面学习的知识就是培养一下法律基础,锻炼基本的法律思维能力,但大多数学生的法律实务能力、判断能力、商务思考能力的积累是不足的。平时多看一些司法案例、判决,多看实务中的合同会有一些帮助。但法律工作本身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工作,光靠自己看书但没有实践,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建议大学生,抓紧时间去律所实习、或者去公司法律部看看究竟人家在做什么工作,看看现实中的法律和书本中的法律的差距在什么地方,究竟在真实的法律工作中需要哪些能力、需要解决什么问题、需要哪些书本上无法给出答案的东西。比如:给你一个合同,你究竟能否看出其中真正重要的问题,能否就一个具体事情出具一个全面、到位、综合,既能规避风险又能解决问题的法律意见。法律工作一定要解决实际问题,一定要满足商业需求。对于学生而言,看书固然重要,看书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锻炼思维能力,但更重要的是实践。法律工作和木工、管道工本质上一样,就是一个实践工作。

 

Q3:对于刚入职场的大学生,您认为在工作中需要注意哪些地方?

 

我觉得最重要是要摆清自己的位置,要懂得虚心求教和学习,因为大学生很多时候眼高手低。依旧是上面的例子:给你一个合同,能不能看出其中的问题,能不能审得好,能不能抓住问题的真正所在,而不是泛泛地说这有问题、那有问题,但说不到实质内容。

 

所以,第一,要虚心。认清自己的位置,多问、多请教不是坏事;但注意提问的时点、时机,要经过思考以后去提问。第二,年轻人在职场中表现出职业性和专业性。尤其在央企工作,说话和做事都要注意,要考虑大家对你的期望和要求,尽快地融入到公司、集体中去,尽快地摸清楚工作对自己的需求,需要哪些能力;要考虑:具体的工作需要你做什么,怎样做才能做得好。第三,善于总结、思考。事情做得好不好,自己要有判断;为什么做得好,为什么做得不好,自己心里也要清楚。尤其做专业的,好不好,灵光不灵光,领导、周围的同事很快就能分辨。第四,早点思考职业规划的问题。设定三年、五年、十年的目标。当然,得脚踏实地,不要像王健林首富说的那样“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比如说先赚他一个亿”这类对于大多数人不切实际的目标。第五是找到自己的热爱,究竟喜欢法务工作哪个方向,能做到在某个专业领域精专一点最好。

 

总结来看,初入职场,我觉得主要还是定位、学习、成长,与周围的人搞好关系,摸清楚在整个组织架构中发展的可能性。要迅速地判别自己是否喜欢这份工作,自己认为这份工作是否有意义。如果没有意义,你是需要改变,还是需要调整。

 

Q4:结合您曾经的工作内容,可以简单谈一下您对国企工作氛围的感触吗?

 

我觉得还好。因为我一直做海外业务,中海油可以算是国企中最为西化的企业之一,所以整体而言工作氛围轻松、简单。大家是以做事为核心,并不是人浮于事、互相推托、拉帮结派。早些年,中海油的法律团队基本像是一个律师事务所的工作方式,或者像外国律师事务所的工作强度,整体氛围还是比较轻松。一些比较老的国有企业可能就未必是这样。

 

我觉得年轻人都要破除对工作的美好幻想,无论在哪里,做人和做事都不能偏废,事情要做好,但人也要做好。摸清楚自己的位置,搞好关系,这些都是需要逐渐去摸索的。所以,氛围好,自然好;氛围没那么好,那需要你看自己能否适应,如果不能适应就需要想别的办法,这些都需要灵活处理。

 

Q5:以中海油为例,据您了解,国企法务工作者的晋升和管理模式一般如何?

 

国企中讲编制,比如一个部门中有总经理,下面有几个处,再下面可能有高级主管,高级主管下面可能有主管,主管下面还有助理之类,也是一个有级别的管理模式。至于晋升,由于公司不同,进来之后根据公司给你定的岗位看是否能够晋升,这都是说不准的。总之,国企法务工作者的晋升,一个看能力,一个看机遇。

 

Q6:据您了解,国企法务总体的待遇、福利如何?

 

国企法务的总体待遇,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而且要看不同行业。不同行业之间差距也比较大。如果去的是烟草、电力、油气等行业的国企,跟一开始去律所的待遇可能差不多,但由于法务晋升空间较小,2-3年之后就会被在律所工作的同学拉开差距。从长远看,国企法务的待遇比不上好的、大的律所。另外,现在国企可能也没有以往譬如分房之类的福利了,一些福利可能或有或无;比如说工会发的电影票,或者说一日三餐都有食堂餐厅,或者工会组织一些活动,这些也可以叫做福利。总体而言,国企法务的待遇在市场上不是很好,属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不过,国企法务的工作、生活的平衡度要高一些,不过这也要看具体业务领域。比如说,我之前做的海外并购业务就比律所还要忙,但这并不是常态。一般而言,国企的法务没有律所忙。

 

Q7:您目前已经离开了体制内的工作,这是一个令许多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向往的职业。能够谈谈您离职的初衷吗?

 

也算不上初衷吧,就是觉得干了这么多年,想换一个环境出去看一看,人总要多种尝试。选择离开,或许跟我个人的性格有关系,我还挺适应现在的这份工作的,可能还是跟我此前一直主要从事国企中的专业、技术性较强的工作有关,跳出来以后,也主要是做自己以往做的事情大致相关的工作。当然,我个人觉得,国企法务对女生还是比较合适的。你需要考虑好自己想做什么。有些女生做律师或做合伙人,做到后面也很成功。反正,考虑你想做什么,你想追求什么样的生活。你是想多挣钱呢,还是想进一个大的平台,还是选择一个相对稳定一点、体面一点的生活。

 

(三)职业规划

 

Q1:有人认为,相较于律所行业,法务工作在一个公司内部晋升和发展空间小,还有人认为在从事法务工作之前最好先去律所工作一段时间,这样会更利于日后从事法务工作,请问您怎么看待?

 

其实我上面也讲到过,要根据个人性格和个人追求,如果你很喜欢挑战,或者喜欢多挣一些钱,喜欢自由,律所可能更合适你。法务工作在公司晋升发展空间相对小,这个要看具体的公司。如果你在大的央企,理论上来说晋升空间还是比较大的。但是你能否够晋升,这个也不好说,因为相对而言,公司法务的晋升要慢一些,而且还要看公司的行业或法务工作对于公司来说重不重要。如果公司是一个很简单、普通的行业,法务工作也会很简单,那公司也很难重视你,你的晋升空间自然就很小。如果你的公司事情很多,都是一些重大的并购项目,或者一些重大的诉讼纠纷,那法务工作就可能受到重视,领导就会觉得你重要。所以,要看具体的行业以及公司具体的情况,而且还要看公司法务整体的架构提供的晋升空间。

 

本质上讲,我觉得律所和法务都有一个所谓的晋升空间。律所的路径就是初级律师、中级律师、高级律师、合伙人。法务工作中,如果是外企或民企,就是初级顾问、中级法务顾问、高级法务顾问、法务总监、总法律顾问、副总经理,然后再高一点到副总裁的这一路径,企业里面法律人员做到最高管理层极少。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两者都会有各自的瓶颈。但是,先去律所工作一段时间再去做法务,总体而言,我个人还是比较认可这个建议的。因为中国企业的法务与律所之间在培训方面还是有一些差距的,但要看具体的行业和工作。比如说我们以前在油气行业,就专门做国际油气的法律工作,那国内律所可能还没有这方面的支持能力。一开始我们去做的海外收购,也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这些都要看具体行业。有些公司,你一开始进去的时候,如果涉及到专业性强的法律工作,那也未必比律所的专业程度差。但总体而言,如果不是进入那种特殊的行业或者专业性很强的领域,公司法务相对于律所而言,对人的锻炼还是差一些。所以,总的来看,如果你先去律所,以后的选择面会大一些。因为,从法务再跳入律所,在中国这种情况下,相对而言没有那么容易;而从律所到法务,至少在专业性上会好一些。当然,这些都不是绝对的。因为法务工作不仅仅是一个法律工作,它还需要更多的协调能力,等等。把两者放在一起进行绝对地评价也不是那么合适,但仅仅从专业方面评价,先去律所,再从事公司法务要好一些。

 

Q2:在您进入国企单位之前,您的职业规划是怎样的?在您离开体制内工作之前,您的职业规划有何改变?

 

我毕业时拿到了证券公司、律所、外企等的offer,后来选择国企,主要还是因为国企海外并购的工作内容吸引了我;而且在做这个事情的过程中确实产生了热爱,很早就发现自己喜欢做这件事情,能够从中得到成就感和满足感,所以过去十几年就一直在做。在中海油工作期间,我主要是做海外收购,当然也做一些重大项目,比如合资合作、上市融资发债、破产清算、大型生产经营项目法律支持等等。

 

我主要是觉得,过去十几年我一直主要做海外并购,离开以后,不管我去哪里,我肯定还是要做这个事情,因为我自己喜欢。本质上讲,我喜欢做的事情没有变,可能工作地方、管理的权限和内容不同了。

 

对于职业规划,我特别建议年轻人尽早去实习,在实习过程中才能够发现自己究竟是不是喜欢法律这份行业。对于年轻人来说,尽早地发现自己的热爱,这才是最重要的。哪怕你在做的过程中,你发现自己完全不喜欢做法律这份工作。所以,年轻人抓紧去社会上看一看、做一做,这样比较好。

 

第一,你要看这个行业和职位对你的能力要求是什么,包括对于专业、人际交往的要求。第二,搞明白自己是否喜欢这个行业。第三,如果喜欢这个行业,你要搞清楚自己喜欢哪个方向。根据我的个人经验,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和让自己有成就感的事情,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当然,如果你不早点去看法务实际中的情况,那等你工作好几年才发现的话,你可能已经落在别人后面了。

 

Q3:您曾经说过,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法务人员,需要在商业专业职业三个方面吃深、吃透,现在再回头想想曾经的经历和感触,您还想对那些有志于从事公司法务的法科学子说些什么呢?

 

第一,意识到法律工作的艰难。法律工作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特别是在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在公司做法律工作,对于法律从业者来说,挑战非常大。所有学习法律的人都要在心理上做好迎接社会、经济和全球化变革的准备。

 

第二,法律工作一定要以促成商业目标实现和控制风险为目的。法律工作,本质上讲,是要实现商业目标。一定要为自己所在的机构或公司提供法律上、商业上可行的风险解决和控制方案。一定要吃透商业,要立足于法律,要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看待法律问题,然后实现组织的商业目标。首先把自己当作一个生意人,其次才是法律人,但出发点是从法律人去考虑生意。

 

第三,法律人一定要让自己有价值。让自己有价值,需要从这几个方面来说:第一,你要成为公司的经营管理者,成为一个值得信任的顾问和帮手。第二,你要替公司寻找一个解决风险的可行方案。第三,不能将价值局限在法律方面,你还要能给公司创造更多的价值。第四,法律人还是要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第五,公司的法律人员,不能仅仅局限在法律专业上,还要对公司的情况和战略,对商业知识、金融知识、会计知识都要有所了解。

 

最后一点就是,我觉得从中国目前的发展来看,法律人才会越来越重要。按照规则办事情已经逐渐成为大家的共识,而随着全球化的加深,中国的企业不仅要在中国经营,还要走出去,在全球开展生产经营。在全球合规不断收紧的情况下,在全球风险日益增多的情况下,中国的法律工作者,尤其是公司法务工作者的未来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法律工作者应当是大有可为的。我以前的公司经常说一句话叫做有为才有位(有能力才有位子),只要大家提前做好规划,前途还是光明的,同时自己也要做好专业上的准备。我觉得在校的大学生有一个特点就是不太接地气,不太了解社会,不知道社会对他的期待有哪些。所以,法科学子一定要在进入社会之前修炼出自己对用人单位有用的技能。

 

三、结语

 

心之所向,实践人生。法律工作,唯有热爱,才能为自己和为他人创造更多价值。

 

追随内心,参与实践,在实践中发现自我,在职场上不断学习和感悟。法律工作者承载着重担,只要内心执着,坚持着自己的热爱,一定会“有为”和“有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